繼上篇內(nei) 壁章之後,有朋友提出這樣的疑問:好多壺內(nei) 壁都沒有章的怎麽(me) 說?這不還有後幾招打配合麽(me) !今天詳細解說第二招:泥門。
半手工、機車壺的內(nei) 壁章確實可以靠技術破解,達到與(yu) 全手工內(nei) 壁章難辨真偽(wei) 的程度。但是,壺內(nei) 泥門可仿不了。
那什麽(me) 是泥門呢?
紫砂壺的泥門是在成型的過程中,泥片由原本的平麵轉化為(wei) 曲麵,這中間分子結構互相拉扯、排斥,紫砂泥片受擠壓拉伸而產(chan) 生的紋路在壺內(nei) 得到了保留。
不得不再次回顧全手工、半手工的成型方式。
全手工成型是靠手指在身筒內(nei) 部規範路徑,竹拍子從(cong) 外向內(nei) 施加壓力定型。整個(ge) 過程中內(nei) 部手指力量弱,外部拍打力量強,且兩(liang) 者都在不停地變換位置,共同造成泥門外緊內(nei) 鬆的狀態。
半手工成型是將身筒圍成圓柱體(ti) 後,放在石膏模型內(nei) ,利用水磨布或搪胚皮由內(nei) 向外施壓規整出既定的造型。這個(ge) 過程中模型是固定住的,泥片受到的壓力僅(jin) 來自於(yu) 內(nei) 部。工匠們(men) 往往會(hui) 多次擠壓、修整內(nei) 部泥片,為(wei) 的就是零誤差地複製出符合標準的壺型。這樣一來,分子與(yu) 分子之間就會(hui) 挨得更緊,密度更密,導致泥門相當緊實。
給大家準備了幾張有代表性的泥門,一看就會(hui) 。
我們(men) 可以看到,全手壺的泥門酥鬆、粗散、仔細觀察會(hui) 有方向一致的傾(qing) 斜。
總結:全手工壺是從(cong) 外部往裏發力,泥門外緊內(nei) 鬆,上鬆下緊;半手工壺是從(cong) 裏麵往外部發力,內(nei) 緊外鬆,上下一致,這是發力部位不同造成的物理性質,無法偽(wei) 造。
泥門不止壺內(nei) 存在,壺體(ti) 表麵其實也有。
工匠們(men) 會(hui) 在壺胚初步完成後,繼續在壺表麵上做“手腳”,又叫“光明針”。用一種叫“牛角片”的工具,一遍又一遍地在生胚上刮、壓。原理就是將壺表突出的紫砂顆粒擠壓進壺壁,讓壺表更光滑,視覺上更美觀。無論是全手工還是半手工,這道工序做下來,紫砂壺外部的泥門就都被處理幹淨了。
提前透露下一個(ge) 小技巧——搪胚痕跡
將泥門和搪胚痕跡綜合起來看,可以進一步確定紫砂壺的成型方式。具體(ti) 內(nei) 容,我們(men) 相約下期鑒壺技巧。